close
心得:
為甚麼我會覺得,這樣的活動會在臺灣歷史,寫下一個難以抹滅的紀錄呢?
第一、 活動非由政黨所舉辦
第二、 參與者自動、自制與創意的表現 

我想這大概是臺灣史上,第一個不是由政黨所主導,不是以政黨名義舉辦,卻能夠有這麼多人參與的活動。同時一人捐款100元的活動,我想在臺灣史上也創下紀錄。雖然根據「反貪腐總部」的說法,他們自認有百萬人以上的參與,但是根據我實際在遊行隊伍中的感覺,或許50~60萬有可能,但絕對沒有百萬人。在這一點上,或許是為了激勵參與遊行民眾的士氣,所以他們可能只是隨口說說。

另外為甚麼會說自動、自制與創意呢?所謂的自動,就是參與活動者,並不是受到任何人的脅迫要求,而是自願前往。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,我看到在隊伍中的民眾們,會彼此互相協助,或許是提供雨傘,或許是提供飲料與零食,好像彼此之間是熟識多年的朋友一般。對於自制的表現,我個人覺得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這邊表現的最為明顯。我想大家都知道,當參與活動的人越多,整個活動的秩序就越難控制。而當我們越走越接近和平醫院時,原先震耳欲聾的口號聲,卻忽然地越來越小聲,甚至走到和平醫院前時,整個遊行隊伍居然沒有任何呼喊口號的聲音,直到離開醫院大概兩個街口時,那股能量又再次爆發出來。當時我真是被這樣的情況給略微嚇到,我還以為這種大型遊行,常會使人過於沉溺於活動氣氛,而失去自制能力,但這次的經驗卻完全顛覆我的想像。而創意的表現呢?我想在前一篇的遊行紀實中的照片,可以看到一些民眾的活動創意,甚至連呼喊口號時,由不同的人起喊,也會有著渾然不同的口號,有些甚至會讓人突然大笑。

基本上,我個人對於這次的活動,我認為這確實是民主的一大重要表現,證明臺灣的民主確實有比以往進步。但,同樣地,也特別反映出臺灣的人民素養仍然不夠。

怎麼說呢?基本上,本次活動的主軸應該是「反貪腐」,但若你有實際走在隊伍中,會發覺活動失焦,只集中在「倒扁」這一小項上,難道全台灣貪腐的人只有一個?法院仍未判決,若是陷於個人認為某某人有貪污,是否略嫌過早?且「倒扁」與「反貪腐」應當成兩回事來看,而非像和稀泥一般,把兩件事情混為一談。另外,活動過程中間,雖然有些有創意的口號,但卻也少不了一些針對某些人直接人身攻擊的口號,但是參與民眾卻也是跟著呼喊得很開心。民主的意義,並不代表人民有未審先決的權力,也不代表有人身攻擊的權力。

我個人在遊行隊伍中,從頭到尾,沒有跟著喊過一次口號。雖然我參與了這次的活動,但並不代表我完全認同這個活動的內容。但是基本上,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創紀錄的活動,但是否算是一個成功的社會運動,則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 

後記:
在半年後的現在,重新回過頭來看這個活動。
「紅潮」?這個字眼早已不再,發起人施明德自己也面臨多方質疑。
「反貪腐」?現在還有人記得這個活動跟口號嗎?
「公民運動」?充其量算個「社會運動」,而且還是短期、夭折的「社會運動」而已。

那時候我還認為,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,同時兼有「台北市長」與「國民黨黨主席」雙重身份,所以左右為難,不知道該怎麼做。還想說要等到他卸任「市長」後,再來觀察他身為「黨主席」的表現。結果很諷刺的,卸任市長後,沒多久居然被「貪污」的罪名起訴,因此辭去「黨主席」。然後現在台面上的所謂「天王」級的人物,在他們的背景中,幾乎都可以從報章雜誌上找到他們並非清白如一張白紙的消息,當然是真是假需要考證,不過會有這種捕風捉影的情況,實在讓人懷疑,難道當政治人物就不能像一張「清白」的紙一樣嗎?當時參與遊行的民眾們,現在到哪裡去了?是消失不見,還是沈寂下來了?

如果以「結果論」來看,「反貪腐遊行」是個失敗的運動,一來既沒有達到「反貪腐」的訴求,甚至連「變調的目標」也沒有達成,自然是個失敗的活動。但是如果以「過程論」來看,這對於促進臺灣的民主素養,確實是跨出了值得紀念的一步。

若有興趣者,其餘照片可見我的相簿,2006_0916_反貪腐遊行這本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